一键三连取文案
原始文案
村庄月夜,静谧之下,李老师被疼痛折磨的无法入眠,疾病使他挪到窗口都无比费力,透过窗口,他仿佛看到了另一个世界的幻象,再一看,幻象消失了,变回了自己熟悉的那个村庄。村庄位于黄土高原,偶尔也有热闹欢腾的时节,村民们用陈旧、廉价的方式消遣娱乐,却依然兴致不减。但大多时候,村里都罕有生气,每天晚上村里都早早没了灯光,电费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过于昂贵了。
李老师在窗前看到了几个小小的黑影,围成一圈蹲了下来,李老师知道,这是他的学生们,其实即使不用眼睛看,他也能感受到这些孩子的存在,这是用一生的乡村执教生涯积累出的直觉,尤其是在这生命的最后时刻,这直觉尤为敏锐。
孩子们在夜色中为李老师烧香烧纸,这是他们小小的脑袋里,所知不多的能为他们敬爱的这位老师祈福的方式,虽然这方式已多次被李老师斥责迷信。李老师不禁悲哀地想着——自己用尽一生在孩子们心中燃起科学和文明的火苗,但同笼罩着这偏远山村的愚昧和迷信相比,这火苗太过弱小。
李老师想起了另外一个相似的场景,有一天学校停电,他举着蜡烛给孩子们讲课,点了两根孩子们还是喊看不清,李老师又点了一根,还是看不清,但孩子们不喊了,他们知道再喊也不会加蜡了,蜡太多了也是点不起的。
书中这样描写李老师当时的感受“烛光中,李老师看着孩子们的面容时隐时现,像一群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拼命挣脱黑暗的小虫虫。
娃们和火光,娃们和火光,总是娃们和火光,总是夜中的娃们和火光,这是这个世界深深刻在他脑子中的画面。”
李老师确诊食道癌是个意外。半年前,村里来了一伙人,要拆学生宿舍顶上的木头用于修庙,李老师不忍孩子们冬天睡觉受寒,和那伙人拼命,被打断了两根肋骨,就是那次去医院,发现了患病——这并不稀奇,这一带是食道癌高发地区。
医生为李老师感到庆幸,病症处于早期,尚未扩散,食道癌是手术治愈率最高的癌症之一,且李老师的情况可以住扶贫病房,费用也能减免,算下来只需要两万多块钱就可以捡回一条命。就在医生给李老师介绍住院手续怎么办的时候,李老师于沉默中突然发问——“要是不手术,我还有多长时间?”医生呆滞了好一阵,才开口道“半年吧。”闻言李老师长出一口气——至少能送走这届毕业班了。
李老师拿不出这钱,干了这么多年乡村教师,微薄工资攒的钱都花在孩子们身上了——给孩子们代交学杂费,给孩子们改善伙食。
医院所在的省城里,在令人目眩神迷的街景中,李老师回顾起自己短暂的一生,他并不有命途多舛的抱怨,反而很坦然——早在当初放弃在政府工作的机会,回到山村小学时,他就没有踌躇了。
他的这条命,是前任乡村教师给的。那一年前任老师,带着还是学生的李老师回家过寒假,路遇两只野狼,为了护住李老师,前任老师被活活咬死了,临终前已说不出话,但用一种心急如焚的目光向李老师传达了遗愿——李老师读懂了那个眼神,于是决定继续完成前任老师未竟的事业。
就是这一牵绊,使李老师毅然回到了这个举目无亲的乡村小学。乡村所在的山区极度贫困,但李老师觉得,穷不是最可怕的,最令人心悸的是这里的村民对于现状的麻木。村民们宁愿把能提高农田产量的拖拉机拆开零件卖,去吃几顿好的,也不会为长远的未来考虑。村里不少娶不上老婆的光棍,他们终日游手好闲,不事劳作,每年只等县里的救济金。山里人那呆滞的目光,时常让李老师感到绝望。
山里的生活也不总是苦闷逼仄的,李老师曾经有个喜欢的姑娘,叫秀秀,对能够识文断字的李老师也有好感,几近谈婚论嫁。可后来这好感被城里打工回来的二蛋用一瓶廉价香水和一串镀金项链就击碎了,和二蛋成亲一年后,秀秀生娃死了,李老师还记得秀秀的血流满了一铜盆,李老师怎么也想不明白,和秀秀办喜事的时候,二蛋花了三万块,风光极了,可二蛋为什么不花两三百让秀秀去医院生孩子呢?
李老师想不明白,但村里历来都是这样。山里的愚昧和绝望使李老师窒息,但想到至少还有自己的学生们,他们的未来还是有指望的。思念至此,李老师去了一家书店,把所有的钱都用来买了书,也不多,只有两捆。
就在李老师行将度过人生终点的时候,距离地球五万光年的银河系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近尾声。
这是碳基文明和硅基文明之间惨烈的生存竞争,现在最后一场位于银河系第一旋臂和第二旋臂之间的决战已经结束,碳基文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碳基文明并没有对硅基生命赶尽杀绝,在两万年的漫长战争后,在碳硅生命流出的血已足够形成上千颗行星的海洋后,碳基文明决意在银河系重建起对生命的尊重。
为了防卫残存的硅基生物利用其超强的信息存储和处理能力,快速发展以重新对宇宙产生威胁,碳基联邦决定在银河系第一旋臂的中部建立一条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为阻止硅基文明进行恒星蛙跳,需要尽可能降低隔离带中的恒星密度——换言之,需要尽可能地毁灭隔离带中的星系。
碳基联邦的议会强烈建议在摧毁隔离带中的恒星前,对各星系进行生命级别的保护甄别。但最高执政官知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他充分理解议会,可现实条件却只允许他进行文明程度的检测。
此时,李老师已经把孩子们叫到病床前,为他们提前讲这最后一课。
李老师决定这最后一课,讲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他知道这些孩子中的大部分,可能一辈子永远也听不到初中的课了。
这最后一课的内容,是经典力学中的牛顿三定律——1.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2. 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3. 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李老师知道这些只在山村上过小学的孩子目前还无法理解这其中的含义,但他还是用尽最后的力气敦促孩子们背下来。
书中这样描写李老师临终时的场景“这几百年前就在欧洲化为尘土的卓越头脑产生的思想,以浓重西北方言的童音在二十世纪中国最偏辟的山村中回荡,就在这声音中,那烛苗灭了。娃们围着老师已没有生命的躯体大哭起来。”
与此同时,碳基联邦的舰队已经开始对太阳系进行文明检测,他们注意到到地球这个蔚蓝的行星上有生命的存在,检测波束刚好落在了中国西北的一片山区,而正中间,正是李老师所在的那所山村小学。
围着李老师的18个孩子被选中了,他们的数字复制体被生成出来接受文明测试。文明测试是从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中任意地选取试题,测试对象如果能答对其中三道,则测试通过;如果前三道题没有答对,测试者有两种选择:可以认为测试没有通过,也可以继续测试,题数不限,直到被测试者答对的题数达到三道,这时可认为通过测试。
第一题,请叙述你所在星球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是自然淘汰型还是基因突变型?孩子们茫然沉默。第二题,请简要说明恒星能量的来源。孩子们依然沉默着。一连十二道题,孩子们都只能沉默以对。
奇点炸弹已向太阳系发射,还有10分钟,地球及其之上的人类种群就将迎来灭亡的命运。
碳基联邦的最高执政官决定再用5分钟进行测试……
第十三题,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行状态如何?
孩子们清脆地集体朗声答到
“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第十四题,请叙述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力的关系;
“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第十五题,对于一个物体,请说明它的质量、所受外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孩子们都答对了,通过了文明测试。奇点炸弹转向,地球这个精致美丽的星球幸免于难。
对地球深入了解后,碳基联邦的高层们惊奇地发现地球上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平远超于他们的预期。
人类没有记忆遗传、传输信息的方式是用速率只有每秒1至10比特的声波,且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的培植,却有着如此高度的发展进程,这种情形让他们难以置信。
后来他们了解到,人类中有一种职业,叫做“教师”,布于人类种群的各个角落,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这种原始却浪漫的方式让他们感觉如同神话。
原文这样写道:
参议员说:“文明的这种孤独进化,是银河系太古时代才有的事。如果那古老的记载正确,我那太古的祖先生活在一个海洋行星的深海中。在那黑暗世界中的无数个王朝后,一个庞大的探险计划开始了,他们发射了第一个外空飞船,那是一个透明浮力小球,经过漫长的路程浮上海面。当时正是深夜,小球中的先祖第一次看到了星空……你们能够想象,那对他们是怎样的壮丽和神秘啊!”
最高执政官说:“那是一个让人想往的时代,一粒灰尘样的行星对先祖都是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在那绿色的海洋和紫色的草原上,先祖敬畏地面对群星……这感觉我们已丢失千万年了。“
“可我现在又找回了它!”参议员指着地球的影像说,她那蓝色的晶莹球体上浮动着雪白的云纹,他觉得她真像一种来自他祖先星球海洋中的一种美丽的珍珠,“看这个小小的世界,她上面的生命体在过着自己的生活,做着自己的梦,对我们的存在,对银河系中的战争和毁灭全然不知,宇宙对他们来说,是希望和梦想的无限源泉,这真象一首来自太古时代的歌谣。”
孩子们的复制体刚刚拯救了全人类,而孩子们本身对此却丝毫不知,他们只是围着他们敬爱的老师的遗体哭啊哭,哭了好长时间,最终安静下来。他们没有把李老师去世的消息告诉大人,而是自己埋葬了老师,拿着锄头铁锹挖墓坑,灿烂的群星在整个宇宙中静静地望着他们。
孩子们造好了那座新坟,陪老师入土的,是两盒粉笔和一套已被翻破的小学课本,他们在坟头上立下了一块石板,上书“李老师之墓”,只需要一场雨,石板上那稚嫩的字迹就会消失,用不了多久,这座坟和长眠在其中的人也会被遗忘殆尽。
而他的孩子们,会带着来自于这块古老贫瘠的土地上,那微薄,但确实存在的希望,活下去。
刘慈欣,一个被誉为“单枪匹马将中国的科幻文学提升到世界级水准”的硬核科幻作家,在他最富盛名的长篇小说《三体》中,那详实细致的物理知识让他的“硬核”显露无疑。
但这部《乡村教师》,让我最明显的感受并不是“硬核”,而是“浪漫”——一种不与理想主义有所冲突的浪漫。
《乡村教师》这部作品,相对来说轻科幻(或者说“硬核”表现得不那么明显),重人文,极富浪漫主义。但科幻元素对这部小说有着点睛之笔的地位,诚实地说,抛开科幻因素,这是一部至少在情节上平平无奇的讴歌教师群体的普通作品,也许感动,却不免落俗。而融入了科幻元素,在宇宙背景之下,这部小说有了难以言状的戏剧张力和“史诗感”,精致的桥段设计让读者感叹于作者奇诡大胆的巧思之余,会不自觉的对作品中体现出的人文因素进行深思——这些人文因素包括:囿于穷山恶水的人们对“教育”的漠视、因为信息闭塞导致的愚昧观念,生存环境恶劣的理想主义者对于信念的坚守,以及推动人类文明进程发展的核心要点——知识在一代代人类中的积累方式。 等等等等。
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中,叙事语言风格大多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这是一种冷静、理性的笔调,这种笔调很擅长于表达人类文明变革下个体的卑微,正如刘慈欣另一部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中的五千具冰雕,令人绝望而振聋发聩。但恰恰《乡村教师》是一个某种程度上“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一个早逝的乡村教师,因为坚持给乡村里的孩子们上完最后一节课,而使得全体人类文明免遭毁灭的命运。这个故事里哪里还有“个体的卑微”,有的是个体的光芒万丈。
当然,我们都知道艺术作品的表达总是见微知著、微言大义。这篇小说虽然形式上看起来是写个体对文明进程巨大的影响,但恰恰相反,这绝非是对“个人英雄”的吹捧,我想作者之所以选择一个境遇惨淡、朝不保夕的乡村教师当这个“英雄”,除了对教师这一职业在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予以高度评价以外,也是想表达——每个平凡的人都可以成为“英雄”,从群众中来的那种英雄。